一場"小病",看似就可以擊垮一個中產(chǎn)家庭。前陣子隨著《流感下的北京青年》網(wǎng)文在我國社交網(wǎng)絡平臺上刷屏,很多人也漸漸開始重視了重疾險。但對于疾病類型的巨大風險事故,只是買重疾險顯得好像過于單純了些。這些重疾險誤區(qū),十有八九你也有尤其是在購買時,十有八九,大家都曾入過以下這些誤區(qū)的"坑"!
1、買了就可以"確診即賠"。重疾險被保人在確診合同保障范圍中的重疾時,保險公司會依照約定給付保險金。但并不是代表所有的重疾險都囊括所有的重疾,像流感網(wǎng)文中,作者岳父緊急感染流感、肺炎的情況,就并不在保障范圍內(nèi)。并且,有些產(chǎn)品規(guī)定有些疾病必須是達到一定程度才可獲賠。比如腦中風,要在確診的180天后才能賠付。而心臟類的重疾,必須要"實際實施"過手術后,方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。
2、儲蓄型重疾險跑得贏理財。很多人對于這類返還型、儲蓄型的重疾險非常青睞,但這類險種保費較高,對應的收益可能并不理想。
打個比方,40歲的小華投保了一個返還型重疾險,每年保費4萬,需要連交20年,保額為100萬。而這么算下來,連交20年,得80萬。用80萬的保費換100萬的保額,乍然一看,好像還行哦?至少自己不虧不是嗎?但是每年的收益率不說太高,5%來算的話,16年就可以存滿100萬了。要在這16年之間自己罹患重疾,那可以賠付還好;不然,這收益率也太低了,比普通的理財產(chǎn)品還低。綜
上來看,大家在選購完重疾險之后,還需要為自己配備好其他的風險保障,例如醫(yī)療險。只有將這些險種組合購買,才是給自己最大的健康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