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在繳納五險一金的時候,往往會發現有一個最低的繳納基數,大部分情況下是按照這一基數繳納的,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繳納五險一金呢?按照最低基數繳納是否合理呢?我們一起來了解關于五險一金的相關知識。
我們只要一工作就需要繳納五險一金,關于五險一金繳費基數的繳納,實際上國家是有明確的標準的。可是,由于原先的歷史原因,我們的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是由企業自主申報的,由社會保險有關機構進行征收。有的地區是社會保險專門機構,有的地區是稅務部門。
由于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的申報是核定制,因此很多企業繳費就按照最低繳費基數給職工申報的。但是,這屬于不按照國家規定繳納社保的違法行為。職工繳費基數依據原勞動部社保中心《關于規范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有關問題的通知 》規定,繳費基數核定的標準是按照職工上年度工資總額來計算。月繳費基數就是月均值。工資總額包括6大項內容,計時工資、計件工資、獎金、津貼補貼、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。
社保繳費基數的核定,是設有上下限的,從60%的社會平均工資到300%。從2019年5月開始,社平繳費基數改為省、自治區或直轄市的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會平均工資。過去的時候,由于社平工資是從國營企業的工資水平演化而來,多數地方使用的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。全口徑社平工資比原先使用的平均工資要低20%以上。這樣繳費基數的基準問題就是全國就統一了。
實際上,60%的社平工資并不是最低工資水平,有一些職工的工資是按照最低工資水平計發的。而最低工資水平一般也就是30%~40%的社平工資,因此,對于有些職工的繳費基數還高于實際工資水平。但是工資水平低于最低繳費基數的,按照最低繳費基數繳費這是合法的。同樣,工資水平高于300%最高繳費基數,繳費基數要按照300%的社平工資計算。
但是,現實生活中大家還是會按照最低的繳費基數來進行繳納,原因就是這樣繳納大家的經濟負擔會比較小,而且未來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,我們能夠享受多少的福利也是未知的,處于這種不確定因素的考慮,大家也會選擇最低的繳費基數來進行繳納。雖然按照最低基數繳費盡管會比較省錢,但是會影響退休待遇,讓自己退休后的養老金不夠充足。如果是企業給繳納社保,職工可以通過維權的方式,要求企業對社保繳費基數予以補足,否則就吃虧了。